判断学校规模扩大效益的标准不能是利润,只能是培养学生质量和学术水平。大跃进式的高校扩张只会造成规模收益递减。不能让“大跃进情结”再危害教育了。

仅仅在数年间就由一所并不大的学校,“爆米花式”地发展成在世界上也堪称人数一流的学校,效益会如何呢?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企业也好,学校也好,规模大好,还是小好,判断的标准是效益。不过企业与学校的效益标准不一样。对企业而言,效益的标准是利润。只要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利润增加了。就可以称为规模收益递增了。但是判断学校规模扩大效益的标准并不是利润,只能是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术水平。应该明白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一切都由钱引导的,利润并不是所有组织的判断标准。如果像学校和医院这样的组织都把利润作为判断标准,灵魂工程师和白衣天使都追逐金钱为动机,市场经济对社会而言就是祸不是福了。

很多的学校规模迅速扩张之后,学校的收入也迅速增加,房子盖得也多了,校园美了,总之一切硬件都“鸟枪换炮”了。但是大学并不是有大楼者,应该是有大师者。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应该有学术成结。

这种状况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规模收益递减。企业是可以迅速扩张的。那些规模庞大而效益好的企业都会经历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但大学不能采取这种模式。像海尔,长虹这样的企业可以在10年,甚至更短时间内成为庞然大物,但是大学难以做到。这就在于大学有自己的特点。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大学成功的关键。这些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许并不是个个都出类拨萃,但他们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严守职业道德,并认真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学校才有效益。学校的效益并是不学校赚多少钱,而是为社会培养多少人才。

大学难以迅速扩张就在于不可能在短期内以几何级数来扩大这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从学校刚毕业的学生,无论从什么学校毕业,拿过什么学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教师,必须有一个过程。大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就难以保证了。据说这种学校一次过招进15名博士,马上进入教学第一线。这能不让人担心教学质量吗?

大学的扩张沿着两条线:一条是扩大到各个专业,另一条是大办分院。在我看来,这都是规模收益递减之路。办一个新专业完全不同于增加一条生产线。没有相应的师资,设备,资料,新专业如何保证质量?如今的大学都追求专业的多而全。但即使那些过去的名校,新增的专业有多少得到过社会的认可。

学校迅速扩大受校区范围限制,于是就在各地办分院。分院没有原来的那种传统文化气氛,没有新老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和设备,甚至老师也是上完课就走,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缺少这种大学的传统和气氛,被放在一个甚至无人过问的地方,如何适应大校的校园生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很多分院的给学生的感觉就像“没有娘的孩子”

这种高校扩大的势头应该要制止。即然已经扩大的,就应该在提高质量下功夫。看到一条消息,北京的20余所名校要在郊区大办分校。据称还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名校”的需求。不过我想,人家想进还是真正的名校。不会是挂着名校牌子的学校。说这种做法“挂养头卖狗肉”有辱斯文,不过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不过分。

一些国人心中总有一种“大跃进情结”。这种情结过去带来过灾难,如今不能让它再危害教育。